地方债,将如何收场
截止到2022年,我们的地方债务规模大概是60万亿。
其中国债是25.6万亿,地方债是35.1亿。2022年我们发行了7.4万亿的地方债,净增量大约是4.6万亿。
从2015年开始,我们基本维持着4万亿的净增债务量。这笔钱,大部分都投到了基建和民生项目中。
修路、建学校、建医院、产业园区,以及保障房建设。
在这几年,地方债最大的用途是基建和产业园区,如果有接触办公楼宇的读者,可能也注意到各个地区的产业园区都拔地而起。
在福州,有晋安的三创园,高新区的海西园,有滨海的东南产业园等等。基本上都地方投入,然后有国投公司招商运营,对入驻企业有一定的纳统要求。属于“整存零取”的行为,这也算是地方从土地财政向产业金融转型的一种途径。
地方债的第二大用途,就是我们熟知的“棚户区改造”,也就是拆迁。这部分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反哺到土地财政,给地产的供应关系提供“补给力量”。
通过拆迁产生“房地产需求”以及“土地储备”,让土地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“产业化”。地方、开发商、银行、建安公司、土著都成为这一条产业链上的受益者。
1998年,我们全面推行商品房,房地产这条路大概搞了25年。这25年,我们留下了60万亿的地方债,以及38万亿的房贷,如果加上利息,本息规模高达68万亿。
地方债和居民债务大约有128万亿,对了,还有开发商债务。
根据2019年的数据,开发商债务规模大概是76万亿,这样合起来,大概是是超过了200万亿的债务包。
钱到底去哪里了?
当然是我们的城镇化,我们的城镇化指数,从1998年的33.35%增长到的2022年65.22%,翻倍了。
我们的城镇化快速进程,也是1998年左右开始的。城镇化开启了指数级增长。除此之外,我们的gdp也开启了指数级的增长周期。这个代价,就是超发的货币,和暴涨的房价。
我们的城镇化快速进程,也是1998年左右开始的。城镇化开启了指数级增长。除此之外,我们的gdp也开启了指数级的增长周期。这个代价,就是超发的货币,和暴涨的房价。
再看看银行,2022年银行的总资产是379万亿,总负债是340万亿(银行的负债是存款),其中个人存款的金额,有121万亿。
在招行的数据中,5%的客户,掌握着82%的资产。如果你把所有的数据串联在一起,我们就会得到我们一个可能的答案。
我们30年周期高速发展,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财富,也给5%的人带来了财富。这30年攒下的全部债务,有一部分是“鲶鱼”们的资产。
从1998年以来,地产一共有过3次周期:
第一次,是1998-2008,这是全面商品化和经济化带来的;
第二次,是2008-2011,是4万亿工程带来的货币效应;
第三次,是2017-2018,是棚改货币化助力的。
对大部分人来说,每一次财富的增加,都伴随着新的债务(后来的买房人)产生而产生。但这样的生态,终究不是归路。
不管是居民债、开发商负债还是地方债,我们能选择的路很有限,要么是依靠劳动人民的辛勤作业来偿还,要么就是鲶鱼们的税收,要么以国家机器为单位赚钱大量贸易顺差来偿还。
就像恒大的2万亿,要么靠卖房,要么靠股东,要么靠输血。
如果都不行,就得进行展期和重组。
所以,地方债的归期也无非两点:
要么扩大债务解决债务,要么勒紧腰带过苦日子。
你,选哪个?